春风寄哀思,青松映丹心。八十载烽烟远去,五百里青山忠魂。2025年4月3日上午,宽城一中党委组织正在争创“周恩来班”的学生代表及党员教师代表共66人同赴王厂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开展“传承伟人精神,绽放地方红色教育新光芒”主题教育活动。

“周恩来班”,是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指导下,开展红色德育活动的特色示范班级。始于1982年,旨在通过大力弘扬周恩来求学精神、科学精神和报国精神,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。宽城一中自2023年开始着手创建“周恩来班”,鼓励同学们以伟人为榜样,树立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伟大志向,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和班级凝聚力。一年来,“周恩来班”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特色品牌,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。

宽城一中这次师生同赴王厂沟主题活动的开展,旨在将伟人精神与地方红色教育紧密结合,通过重走革命路、沉浸式祭扫、劳动实践教育等形式,展现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担当。 01 红色基因融入教育血脉 擦亮育人底色

清晨7:30,全体参与师生身着素装、佩戴党(团)徽,在校门整装待发。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张雅君同志郑重强调:“今天的活动既是缅怀英烈,更是一场行走的思政课。” 我们出发啦 当队伍进入王厂沟革命老区后,党委书记杨树友同志一声令下:“全体师生下车,咱们重走革命路!”66名师生代表坚定的行走在路上,同学们精神百倍,党员教师代表大步流星,在革命老区走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! 02 师生代表庄严敬缅忠魂 爱国情感深深扎根 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张雅君同志主持

03 师者寄望学子抒怀 铸就教育强校根基 党委书记在致辞中动情说道: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‘地窖精神’——那是黑暗中坚守真理的执着,是绝境里播撒火种的智慧。” 活动中,党员代表金秀军老师在发言中坚定表示:“我们要把‘地窖精神’融入课堂,像当年战士保护革命火种一样守护教育初心!” 争创“周恩来班”学生代表李禹彤的发言令人动容:“我们曾在课本里读到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’,而今天站在疗养洞前,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重量!”她的感悟正是宽城一中“全面育人,特色发展”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宽城一中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体系,构建起“课堂+基地+实践”的立体化育人网络。

04 师生铮铮誓言同响 与山间冲锋号共鸣 05 史馆聆听烈士故事 铭记伟绩信仰坚定 在革命纪念馆内,同学们在老师和解说员的引导下结合冀东抗战史实,现场学习“从麻雀战到创新思维”专题课。这种将学科知识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,正是学校推行“三段六环节”课堂改革的缩影:以问题驱动学习,用历史映照现实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唯有缅怀先烈,才能让民族的脊梁更挺拔;唯有铭记历史,才能让前行的脚步更坚毅。对英烈最好的纪念,就是传承英烈精神,汲取奋进力量。我们要接过先烈手中的接力棒,继承先烈的遗志,勤奋学习,奋勇拼搏,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

06 用实际行动缅怀英烈 红色薪火永相传 参观学习活动后,师生分组清扫烈士墓区,同学们认真清扫纪念碑前台阶。“看到纪念碑‘刘素兰’这个名字时,我仿佛看到那位为保护教案牺牲的女教师。”学校始终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,这种情感共鸣,正是宽城一中“感恩教育”传统的延续。 07 砥砺前行再出发 谱写教育新篇章 返程途中,校长张雅君总结道:“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塑造灵魂。今天的活动证明,宽城一中人既是历史的守护者,更是未来的开创者!” 作为燕山脚下的教育明珠,宽城一中正以“全面育人”为舵,以“红色基因”为帆,在新时代教育航程中破浪前行。正如纪念碑旁那株84年的青松,这所学校始终扎根厚土、向阳而生,为培育“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”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! 撰稿:李江龙 摄影摄像:金印、刘保庄 审核:张雅君、杨树友 发布:李江龙
|